Claude Code 体验报告:比 Cursor 更像人的 AI 编程助手
最近一直在用 Claude Code(以下简称 CC),感觉这个工具确实有点意思,今天来聊聊我的体验。
# CC 相比 Cursor 的升级点
用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,CC 更像一个真正的程序员,不只是会写代码,还会"验收"。
具体来说:
对于 TypeScript 项目,CC 会主动调用 npm run typecheck
检查类型错误,发现问题马上修复。
写完 API 接口,CC 会启动服务,然后用 curl 测试 API 是否符合预期,这个细节真的很棒。
如果项目有单元测试,CC 会尝试 npm run test
来校验改动是否生效。
这些行为让我感觉不是在和一个代码生成器对话,而是在和一个有经验的同事协作。
# 我的工作模式变化
用了 CC 之后,我发现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写需求描述:
- 描述背景和上下文
- 描述本次需求的要点
- 描述验收标准
这个转变挺有意思的,从直接写代码变成了写"产品需求文档"。
# 多项目并行开发的新模式
因为 CC 极大提高了开发效率,我现在经常同时开发三个项目,工作流程变成了这样:
- 编写需求 A,然后等 CC 干活
- 编写需求 B,然后等 CC 干活
- 验收需求 A,编写调整点,然后等 CC 干活
- 验收需求 B,编写调整点,然后等 CC 干活
- 循环往复...
要在多个场景里切换,编写大量的文字,感觉比之前单点做功能"累"多了。但是效率的确高,一个人就可以同时进行多项任务开发。
# CC 对程序员意味着什么?
很多人这样评价 CC:"提升了 XX 倍的开发效率"。
我觉得这个评价不够准确。CC 的能力已经成长到可以完成较为复杂的编码工作,CC 不是来普度众生的,这是一场淘汰赛。
以前可能是一个高级开发带着 3 个初级开发做事,有了 CC 之后,一个高级开发搭配 CC 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率。
那高级开发在这个模式下做什么?
- 梳理用户需求 - 理解业务本质,转化为技术语言
- 架构设计和技术攻关 - 完成技术难点攻克(包括前端后端)
- 交付给 CC 实施 - 把设计方案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
有了 CC,开发者需要更往产品和用户这边靠拢。
# 心态的转变
关于这点,我之前的文章 AI 时代的开发者定位与转型指南 有专门聊过。
很多人问我:你是否感到焦虑?害怕被 AI 编程取代?
老实说,不焦虑,反而感到高兴。
一是因为,CC 延伸了自己的能力,让我可以轻松实现全栈开发。之前很多产品想法,现在都可以快速付诸实践。
二是因为,自己算是走得比较前,更早完成了 AI 时代的编程思维转变。
# 总结
CC 不只是一个更强的代码生成工具,它正在改变程序员的工作方式。从写代码转向写需求,从单项目深耕转向多项目并行,从纯技术角色转向产品技术复合角色。
这个转变或许不是所有人都喜欢,但我觉得适应得越早,优势越明显。毕竟,AI 的发展不会等人。